放权松绑 活力迸发——天津教育“排头兵”为何要向自我“动刀”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推进教育强国任务落实,切实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具体实践,周刊特开设“区域观察记”栏目,通过记者的视角,记录不同地区的探索与发展,寻找更多区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有效方案。

  区域简况

  和平区是“津城”的核心区,常住人口34.4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4所,在校生8万余人。近年来,通过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构建起“聚焦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内容生本多元、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符合认知规律、融合信息技术、自主灵活高效、激发个性潜能”的教学模式,高品质教育强区建设成效初显。

  “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百年看和平。”辖区面积仅有9.98平方公里的和平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也是天津教育的“排头兵”。这里百年名校云集,这里的基础教育质量长期领跑全市,这里有多个国家级教育改革项目落地……

  这样的教育高地,近年来却频频向自我“动刀”,密集出台管理文件,变革管理模式,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记者近日走进和平区多所学校,试图寻找一些答案。

  会议“精”,对学校的管理从微观走向宏观

  在一般人看来,拥有和平区这样突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教育管理似乎可以毫不费力,只要按部就班,出成绩和拿奖项应该水到渠成。但和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明建平却并不这么认为,“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切,和平区追求的是绿色成绩背后的高质量教育”。

  2019年初,上任伊始的明建平就对会议“动了刀”,“今后,学校党政‘一把手’参加教育局组织会议的次数要减少,除紧急重大的事情,每周不要超过一次”,“周二、周五,要成为学校副职以上领导干部的无会日”。

  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周琦记忆犹新:“明局长上任没多久,就召开了一次‘三合一’的会。那天上午会场的电子屏滚动了三个主题,先后召开了区教育系统廉政教育警示大会、新学期领导干部大会和安全工作会议。三会变一会,就让我们少跑了两趟。”

  过多的会议、重复的审批、频繁的检查,是明建平一心想要破除的“痼疾”。“管理不能靠会议、检查,把学校绑得过死就没有活力,和平要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让管理从微观走向宏观。”对区域治理明建平有着自己的思考。

  这几年,以减少会议为起点,和平区的教育管理改变了模样:

  通知、检查少了。“每次发通知之前,我们科室都要进行研判,这件事是不是需要下通知?可不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不可以几件事情一起下通知?”和平区教育局小学教育科科长李艳艳说,“尽量不打扰学校,让校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已经成为和平教育人的共识。”

  文件、标准多了。减少检查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构建标准的方式,形成和平区新的管理体系。

  如何管理课堂?和平区研制常态课教学、作业设计和校本教研等系列评价标准,形成了作业管理、作业设计案例。印发《课后服务管理水平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实现区域课后服务从“有”转“优”。

  如何管理教师?和平区出台《各学科教师标准课时量规定》,按学段分学科明确周课时标准、工作量折算、兼课要求。研制《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各单位绩效分配的指导意见》,形成激励机制。

  如何管理学校?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组织全覆盖综合评价。印发《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举措》,形成“行政科室+区域督学+业务部门”的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合力。

  和平区围绕干部管理、队伍建设、学校办学、教师育人、学生发展、教育督导6大维度,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出台并实施40余项改革文件,逐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随着文件的出台,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增加,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全区教育走上了“快车道”。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丽丽说:“大家都感到在和平办学特别幸福。教育局方向明确、规则明晰,让校长可以沉下心来办好学、提质量。”

  教研“专”,新课标下的新课堂不断涌现

  在名校名师云集的和平区,上不好课的教师是站不住脚的。就拿已经开展15年的“和平杯”教师专业技能展示活动来说,全学校、全学科、全学段的教师都必须参加。

  天津市第二耀华中学的郑雅文老师,今年刚参加工作,就被“和平杯”抽中。“我抽中的课文是《故都的秋》,准备时间只有一周。”郑雅文老师说。

  “‘和平杯’对全区的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天大的事’。”天津市第二耀华中学副校长王薇说,每次备战“和平杯”,该学科所有的教师都会全力以赴、共同磨课,这样的准备过程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学科教师共同提升的过程。

  一周之后,和平区的语文教研员们如约而至,还有几十个兄弟校前来听课的教师。郑雅文和学科组的教师们一起,出色完成了作课、议课环节,“这次参赛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与魅力,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起点”。

  从2009年起,“和平杯”已经举办了七届。每一次竞赛的过程就是最新的课标与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落地和平的过程。“教师们常常为了一个提问,就能设计十几个不同的切入角度。对课标研究得越精细,教师们的教学就越精准,学生们的学习才会越高效。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坚持举办‘和平杯’的意义。”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立宏说。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在和平区,教科研团队的高效运转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和平区研制《教研员专业标准》《教科研工作考核评估细则》,推行教研员交流轮岗、定点调研等机制,让教研根植于学校,深耕于课堂,服务于教学改进。

  教研围绕问题解决,设定基本流程,匹配教研工具。问题、主题、课题“三题共答”,让教研从基于个体经验走向基于实证科研。

  “今年,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17项主题研究。尤其是‘大教研’模式,实现了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让更多中年教师有了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天津市和平万全教育集团总校长赵岩说。

  通过一份数据可以从侧面看出和平区的教研有多“专”:2024年以来,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完成35所中小学下校视导,听评课1268节,开展菜单式教研316场,指导市级及以上展示86人次。

  和平教育人在教科研上的努力,最终会投射到教育教学中。在天津,无论是“双优课”、基础教育精品课,还是青年教师(校长)论坛,只要有赛事,一等奖总在和平区;第三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有两项落户和平区,成绩继续领跑全市;“轻负优质”的课堂模式、作业模式正在形成……

  课程“活”,为每一个孩子奠基未来

  一年级的娃娃们用歌舞展示地道的“天津民俗”,二年级的孩子们用笔尖描摹“天津名人”,三年级的“小交警”扮演城市交通“指挥家”,四年级的“建筑师”把一个个天津地标搬进了校园,五年级的“美食家”以探店的方式研究“天津美食”,六年级的“戏曲家”创作“独此一家天津卫”,践行天津百戏传承。

  这是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的一场全学科、跨学科的“大馆小巷 津彩无限”主题学习活动。6个年级场馆课题,36个小巷子课题,教师全员参与,百余位校外导师投入,3000余名师生共同探究,为的是让孩子们收获更多知识、技能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

  “我们希望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让学生们在有趣的项目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构建起新的学习生态。”岳阳道小学党总支书记张静秋介绍说,“大馆小巷”系列是学校的热门课程,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多年来,课程体系建设一直是和平区的拿手好戏。“但面对新版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挑战,和平教育选择主动打破传统,着力探索面向未来的课程。”和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伟介绍,“聚焦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内容生本多元、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是和平教育的新目标。

  “大家好,这是我们小组制作的美味泡菜,请品尝。”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的免费品鉴会现场,高三年级学生纪瑞鑫正在卖力吆喝。“泡菜工厂”的创意源于高中生物课本选择性必修三发酵工程一章。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最后变成了“采购—研发—制作—宣传—品鉴”全流程的学习。第二南开学校副校长尤瑞冬说,强化课程实施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实现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是学校课程追求的新方向。

  加强学段间的衔接、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打造面向未来的课程……新理念激发出了各学校的创意与活力,一批升级版的课程陆续“出炉”:鞍山道小学“智趣飞扬”文化课程、中心小学“乐创·童安”课程群、第十一中学的“知”“行”课程、天津益中学校的AI课程等90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成为和平教育的新标签,成为和平学子个性、多元发展的新空间。

  “对于和平区来说,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深层次地激发学校的活力。”明建平说,区域教育管理者要敢于为学校松绑、为教师松绑,在简政放权的同时,科学地规范办学行为,引领学校自主创新,最终就会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今日签到
搜索